發布日期:2023-07-07 發布員:濟南慶典公司
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、洪洞、汾西、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,是一種民間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,由于它擊奏多姿,威武雄壯,所以俗稱為“威風鑼鼓”。每逢過年過節,喜慶豐收,集會游行,便會出現在民間。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。據傳,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于堯、舜時代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。
特色表演
早先的配器是8面平鑼、一面鼓、兩付鐃、兩付鈸、一面斗鑼。鐃鈸分屬金、木、水、火,鼓屬土,居中。土可生萬物,8面平鑼居東、西、南、北及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四面八方。敲打起來,成風凜凜,故名“威風”。其傳統套子[神羊鳴盛]共分三番;頭番表示堯王游康衢,康衢老人擊壤而歌;二番表示華封三祝,祝多福、多壽、多子;三番表示萬民歌頌堯帝禪讓王位的弘恩大德。原有曲牌百余種,流傳下來的有[擂鼓子][小茴香][西河灘][風調雪][亂撕蔴][金山川][安合][老虎下山][緊槌按鑼][風攪雪][二仙盤道][四馬投唐][五馬破曹][東河沙][五路元][十樣景][十七鈸][收點子]等數十種。表演人數一般為30人,其中挎扁鼓的4人,拍鐃的3人,擊鈸的4人,敲銅鑼的18人,敲小斗鑼的1人。隊形基本固定,表演可原地、可行進。有弓步擊打、轉身擊打、碾磨擊打,及扭腰、提胯、晃頭等動作。解放前均由男子表演,解放后一些縣、鎮組織巾幗女子威風鑼鼓隊。祖孫兒媳四世同堂的家庭威風鑼鼓隊,春節元宵期間,各村鑼鼓隊云集縣城,迎風對擂,大抖威風,是一種帶有競技性質的鑼鼓舞蹈。 除此而外,在重大節日還有上百人的大型表演,其編隊是以一種道具(打擊樂器)組成方塊列隊,一律著黑色武士服,配戴墨鏡,行進中整齊的舞步,顯得莊重威武;廣場表演則圍成多層大圈,在大鼓指揮下舞動擊打,顯得熱烈活潑,使人增添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