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18-12-14 發布員:濟南慶典公司
無論是“嘈嘈切切錯雜彈,大珠小珠落玉盤”的美妙音樂,還是“高堂滿地紅氍毹,試舞一曲天下無”的曼妙舞姿,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對于眼中的表演盛景總不吝分享。
而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淀,如今演出形式已經發展得愈加多元化,演唱會、音樂會、話劇、戲劇、歌舞劇、民俗文化表演等一系列演出已經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,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。這得益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,也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戰略部署。
演出市場體系初具雛形
演出行業四十年的發展昌盛不是一蹴而就的,四十年前,我國的表演只有普通的舞臺,和簡陋的燈光,演員不算專業,服飾妝容也談不上精致,但就是這樣的表演,也能讓老百姓大開眼界。
改革開放四十年來,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,社會心理從傳統封閉向現代開放演變,文化消費需求質量不斷提高、數量不斷增加。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被擺在突出位置,一系列產業政策出臺,有效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。
近年來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,這些政策包括了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創意、文化娛樂以及文藝演出等領域。在政策的推動下,演出行業對內深耕細作,文藝創作不斷繁榮創新,演出機構多元化發展,注重產業鏈、泛娛樂布局等方面;對外不斷拓展,主要表現在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深入,與互聯網加速融合,與資本市場緊密對接等方面,演出行業的市場化、產業化、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。演出行業的發展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發展機遇。
今年9月,大麥網聯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共同發布了《2017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》。數據顯示,2017年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89.51億元,相較于2016年的469.22億元,上升4.32%。其中,演出票房收入(含分賬)176.85億元,占到了36%的份額,較2016年提升5.2%。一系列數字,象征了我國演出事業蒸蒸日上的喜人態勢。
報告還顯示,2017年中國演出市場,大型演唱會、音樂節演出達2400場,較去年上升了14.29%,票房收入37.64億元,較去年卻只提升了7.91%;劇場演出9.3萬場,較去年上升了5.48%,票房收入77.21億元,較去年只增了4.27%。由此可見,現場演出消費正在“親民化”,舞臺表演不再是某一階級專有的精神享受。
音響燈光四十年突圍
燈光是舞臺藝術很重要的表現形式,然而,上世紀20年代,人們對燈光的作用并不太了解。著名戲劇藝術家洪深算較早重視舞臺燈光的。上世紀20年代南國社時期,負責舞臺、燈光工作的是田漢的三弟田洪。那時田洪對舞臺燈光的妙用還沒多少認識,只是認為,舞臺上需要燈光無非是把舞臺照亮,讓觀眾看得清楚罷了。那時,洪深和田漢交往甚密,常參加南國社排戲。有一次,他對田洪說:“只把舞臺照亮了并不算燈光,燈光是舞臺藝術的一部分,要與戲里的時間、地點、劇情相配合、相適應。”由此誕生了“鐵桶”燈光,今天看來,這當然是很簡單、很一般的處理,但在當時,卻是一個不小的創造。